中外合作办学2025年报考指南

新闻动态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正文

关于我们

德国历史人物之维利·勃兰特——南湖书院名誉院长精品课第十三期

仰望历史的天空,跨过时间的长河,新时代在发展。10月27日16:00,在中德书屋举行了南湖书院名誉院长第十三期精品课。这次让同学们走进联邦德国第四任总理——维利·勃兰特的时代,一起去了解“世界上最著名的市长”所经历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听听李大雪教授是怎样解读维利·勃兰特的。

首先,李教授以德日二战后的对比引出了本期主题人物,进而向同学们介绍了维利·勃兰特的生平。维利·勃兰特(1913年12月18日-1992年10月8日),德国政治家,1969年—1974年任西德总理,1970年在华沙的华沙之跪引起全球瞩目。为此他在1971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维利·勃兰特命运悲惨,生活背景动荡不已,前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流亡于挪威和瑞典,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勃兰特对于和平很是渴望,为和平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奠定了他之后成就的基础。

李教授随后与同学们互动,提问有谁知道德国三大政党?同学们积极回答,引出了社会民主党。勃兰特的外祖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信徒,母亲也常参加社会主义的活动,这为维利·勃兰特未来的政治之路埋下了伏笔。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很早就对政治发生了兴趣。维利·勃兰特16岁时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吕贝克党组织主席。在希特勒上台后,残害一切进步人士,被迫转入地下工作。为了免遭逮捕,他改用维利·勃兰特的名字(这一名字一直沿用到他逝世),乘坐游艇偷渡到丹麦,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很快他又从丹麦转到了挪威,在异国他乡坚持反法西斯斗争。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挪威籍。在瑞典,他成了一名记者,积极报道了德国对挪威的入侵。到这里,李大雪教授眼中迸发出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同学们也认真思考,被勃兰特的精神打动。

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被人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市长”;1958-1970年间先后出任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联邦德国外交部长、总理等。1970年12月7日,是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在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突然双腿下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他这一下跪认罪行为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德国彻底反省战争罪责的代表姿态,促进了德国与波兰等国实现战后和解。同时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711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学已至此,终于明白维利·勃兰特曾说的“我们要努力去构造和平”。

197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71年新闻人物”。但天有不测风云,1974年他因助手泄密案件被迫辞职,结束了他的政坛顶峰生涯。卸任后,仍在为德国的发展和统一奔波,为争取缓和,与裁军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1976年他再次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被称为“和平使者”。

听完李教授这节精品课,同学们明白了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在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理念和中德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平台上,同学们对德印象逐渐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学们对德国出国热情和留学信心有显著提升。

文:杨靖雨/周旭

图:唐冲

指导老师:肖瑶

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