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学习中国文化词汇的德语表达,11月20日,蹇红、宋真、计媛、李晓锋四位导师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导师活动——共制灯笼,乐学德语。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传递祝福和美好愿望的载体。在这次活动中,导师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灯笼,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开始前,导师向学生们介绍了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灯笼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用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形状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常常被用于庆祝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
接着,导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制作灯笼的材料和工具,并详细讲解了制作步骤。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对制作灯笼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动手制作灯笼。他们小心翼翼地裁剪纸张、粘贴图案、安装灯泡,每一个步骤都做得非常认真。在制作过程中,导师还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与灯笼相关的中国文化词汇,如 “灯笼”(Laterne)、“红色”(rot)、“吉祥”(glücklich)、“团圆”(Zusammensein)等,并让学生们用德语进行表达。学生们一边制作灯笼,一边学习德语表达,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经过精心的制作,学生们都制作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灯笼。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导师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和表扬,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提高了他们的德语表达能力。通过制作灯笼,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他们也学会了用德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计媛
德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