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重庆市教改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跨文化德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组在南湖书院举行研讨会。曹雪姣副教授主持会议,课题组研究团队与会。全员围绕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双向文化教学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以实际行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三提三创”主题年建设。
该课题紧扣“创新课堂模式”改革要求,探索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大思政+跨文化”的德语教学新范式。研讨会上,课题主持人曹雪姣副教授系统梳理并汇报了项目前期建设成果,强调团队通过“调研分析—教学改进”的闭环机制,已初步形成课程思政引领、文化双向融通、数据赋能教学的特色改革路径,并对下一阶段资源整合、案例库建设等工作进行部署。
紧接着,成员多维度呈现改革实践成果。汤术丽副教授聚焦“中德文化双向教学模型”,汇报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融合策略。刘聪副教授展示“跨文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展,集成中德合作办学特色案例。贾云童副教授通过教学实践对比分析,验证混合式教学法的育人成效。王琥副教授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提出学生跨文化认知特征的针对性优化方案。吕巍老师则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文化实践”活动,构建课内外联动的育人生态。同时,与会成员还就前期研究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次研讨会是德国工程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特色路径的重要举措之一。项目组立足中德合作办学框架,通过构建“专题研讨—教学实践—数据反馈”的螺旋提升机制,将学校“调研提质、整改提效”工作要求深度融入教改实践。团队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打通“课程思政引领、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化实践拓展”三位一体的育人链条,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注入新动能。学院将以此次教学改革为契机,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内涵建设,通过优化国际化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师资培养、拓展中德联合实践平台等举措,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未来将进一步凝练“德语+文化”的国际化教育特色,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贡献中外合作办学示范经验。
图文:曹雪姣
德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