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工要闻

Die umfassend kompetenteste chinesisch-ausländische Kooperationshochschule

新闻动态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正文

关于我们

【亚洲最大的德国留学基地】以创新为舵,以实践为桨——我院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备赛实战培训

为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深入推动教学创新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竞赛水平与育人能力,2025年9月19日至22日,我院教师谢丹妮参加了由北京国培华智教育科学技术院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创新发展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实战与案例解析专题培训会”。本次培训汇聚了来自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七大组别的一线获奖名师,通过“线下深度参与+线上同步学习”的方式,展开了一场关于教学理念、方法与实战的智慧碰撞。

聚焦七大赛道,深挖创新内核

本次培训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紧密围绕教学创新大赛的核心环节展开。谢丹妮老师系统学习了来自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七大组别的顶尖经验。

理念破冰,从“讲课”到“研究”的升华:培训伊始,重庆大学何静媛副教授(新工科一等奖)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深刻阐释了教学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源于真实的教学问题,并通过系统性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她强调,创新成果报告的本质是一份具有问题、方法、数据与成效的“教学研究论文”,为参培教师奠定了“研究型教学”的思维基石。

思政融合,实现“以课铸魂,赋能启心”:北京理工大学陈煜教授(课程思政一等奖)分享了如何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盐溶于水”般的价值塑造。他提出的“基于学科专业特色打磨课程思政创新范式”,为各类课程如何避免思政“硬融入”、实现“软着陆”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模式创新,见证“非优势学科的破壁历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晋蓓副教授(新农科一等奖)的分享尤为动人。她以“GIS教学模式”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目标→执行”的全链条设计,将一门传统农科课程打造得生动而富有成效,其“认知升维:从‘盯课堂’到‘看专业’”的视角,启发了教师们站在更高维度进行课程顶层设计。

文本精进:从“日记”到“著作”:西安工业大学程文冬教授(产教融合一等奖)用“理念破冰、素材炼金、文本精进、现场征服”十六字诀,精辟总结了备赛全流程。他特别指出,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的撰写是一个将日常教学“苦劳”提炼为逻辑严密、证据充分、具有推广价值的“功劳”的过程。

汇报答辩:从“叙述”到“演绎”:首都医科大学岳鹏教授(新医科一等奖)和贵州大学杨达教授(新文科一等奖)均强调了现场汇报的极端重要性。他们指出,有限的汇报时间内,必须完成从平铺直叙到充满感染力与逻辑张力的“演绎”,才能征服评委,这需要精准的节奏把控、动人的故事化表达和反复的模拟演练。

内化培训成果,赋能未来教学

通过四天的高度深刻的学习,谢丹妮老师深感获益匪浅。她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备赛的“速成指导”,更是一次深刻的“教学洗礼”。她对教学创新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创新不是漫无目的“求新求异”,而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效、以解决教学痛点为目标的有目的、有方法的科学实践。

她计划将本次所学系统性地融入未来的教学与发展中:一是在接下来的教学创新大赛中学以致用,融汇各位老师的成果进行高效教创赛备战;二是在日常德语教学中,借鉴“课程思政”的融合技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德文化交流故事;三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设计,将AI工具等新技术与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实效性;四是以教学创新大赛的标准反哺日常教学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为未来的课程建设与竞赛参与积累高质量的“素材金矿”。

此次培训,是我院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又一有力举措。谢丹妮老师的深入学习与反思,也彰显了我院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质量提升浪潮中的前瞻视野与行动力。未来,学院将继续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教学交流,以创新为舵,以实践为桨,持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

图文:谢丹妮

德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