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破文化与语言壁垒,2025年10月25日下午两点,德国工程学院冲“雅”协会与鱼城书院冥想时间工坊联袂打造“钵语跨疆,声愈国际”双语颂钵疗愈活动。作为首次将“颂钵艺术”与“英语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延续了鱼城书院冥想时间工坊“知识科普+乐器认知+沉浸式体验”的核心框架,让中外师生在声波共振中感受无国界的疗愈力量,本次活动邀请了 SRH 中国项目负责人Prof. Dr.-Ing. Nils Roman Albrecht。

钵“译”同行,解码跨文化疗愈知识
活动开篇,鱼城书院赵晨老师与德国工程学院学生助理蔡欣元同学组成“双语疗愈搭档”,以“声音的跨文化表达”为核心展开知识分享,既有“历史+科学+实用价值”的讲解逻辑,又新增跨文化视角。不同于传统双语讲解,本次特别设计“颂钵术语文化注解卡。介绍颂钵历史时,同步对比“手工锻造工艺”与“机器锻造文化”的不同之处;讲解“声波共振调节身心频率”的科学原理时,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概念,快速建立对颂钵的立体认知。



钵“创”共研,玩转跨文化疗愈技法
赵晨老师先现场展示不同尺寸、材质的铜制颂钵与水晶钵,讲解木锤、绒布等工具差异。 Nils教授和德工师生围坐观察、伸手触摸感受质感,随后在赵老师的引导下,大家调整握锤姿势、控制敲击力度尝试操作,还不时与学生交流手感细节。


钵“境”共融,沉浸双文化疗愈时刻
核心疗愈环节升级打造为“双语+文化”双重沉浸空间,强化疗愈氛围。Nils教授和德工师生围坐成圈、闭上双眼。随着不同“月颂”响起,低频声波透过地面传递至身体,高频泛音在耳畔轻柔萦绕,现场逐渐陷入宁静,不少师生慢慢舒展紧绷的肩膀,眉头随之舒展。


现场更特别设置“双语钵音留言互动”,通过视频录制记录师生对这场双语颂钵活动的当下感受:
德国工程学院的韩涵同学兴奋地说:“这是一场特别的体验,又掌握了颂钵手法!”
寿培瑶同学分享道:“之前觉得英语和颂钵完全不相关,这次活动里‘颂钵’‘金属锻造文化’的对比,还有老师讲解的颂钵历史,让我发现不同文化里的声音艺术居然这么像,疗愈感也更特别了。”
德国工程学院的张媛老师表示:“将‘游戏化互动’‘文化对比’融入双语疗愈,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又延续了颂钵疗愈缓解压力的核心价值,更让国际化疗愈不只是‘语言转换’,而是真正的‘文化共鸣’,这种模式值得继续深化。”


Nils教授分享到首先感谢这个活动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场域,让大家聚在一起享受一次精神疗愈。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类型的颂钵传递给身体不同的能量。在躺着的时候,当颂钵放在肚子上时,全身得到放松,内在的能量与颂钵产生同频共振。这是一趟精神的放松之旅,让我回归当下,清空了所有杂念,期待再次体验。

此次创新实践,不仅是德国工程学院冲“雅”协会与鱼城书院冥想时间工坊探索“五育并举”国际化的全新尝试,更构建了“双语表达+文化互动+游戏化体验”的疗愈新范式。未来,双方将围绕“疗愈国际化”方向设计系列活动,让跨文化疗愈成为连接中外师生的“声音桥梁”,同时也将继续为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注入更多国际活力与多元可能。
撰稿:德国工程学院
摄图:德国工程学院
编辑:肖瑶 张玉梅
复审:李伟光
终核:侯宇晶
德国工程学院供稿